第14章 西夏兵事-《天圣令(壹)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但是当今皇帝,不是太祖皇帝呀。今上多疑敏感,对赵普更有一层积蓄已久的心防。

    想到当年东晋时候,司马昭下令召上党李喜时曾问他:“昔先公辟君不就,今孤召君,何以来?”李喜对曰:“先公以礼见待,故得以礼进退;明公以法见绳,喜畏法而至耳。”

    李喜的心情,何尝不是他赵普的心情呢。

    太祖以国士相待,赵普以国士相报,只要对国家有利,逆龙鳞掷乌纱用尽心力不惜一死。当今以臣下相待,他也只能做一个恭敬的臣下,如果皇帝听不进他的意见,他纵然把血呕出来,又有什么用呢!

    唐皇帝以魏征为镜,可是魏征曾先后事李密和建成太子,却没能做成明镜。

    赵普,只能是太祖皇帝的镜子呀!

    吴越王钱俶走出宫门,钱惟演也迎了上来,问:“父王,今日……”

    钱俶没有说话,只说:“回去吧。”

    钱惟演见状,心里明白,跟着钱俶上了马车,就道:“官家没有准您的请辞?”

    钱俶笑了笑:“是。”

    钱惟演皱眉:“竟不知他这是什么意思。”

    钱俶却道:“这不过是故作姿态而已,作三让三辞的把戏。只要我多上几次,他必是会应的。”

    钱惟演道:“儿在宫外,看到楚王和襄王一同走了,陈王却与代国公在一起走的。”代国公就是大将潘美,如今诸王中,除楚王外,均未婚娶。楚王娶的是李德妃的兄长李继隆之女,李继隆亦是一方大将。大宋立国未久,因此诸王的婚事,大多会与将门联姻。想来是陈王看中代国公的势力,因此有心结交。

    钱俶笑着摇摇头:“毕竟还是年轻啊,野心都写上脸上了。”

    钱惟演冷笑一声:“正好前些日子官家与楚王为了秦王之事失和,他可不……”

    钱俶厉声阻止:“惟演,慎言。”

    钱惟演忙住了口,呐呐道:“父王,是儿子说错了。”

    钱俶叹息一声:“天家之事,我们管不了,也不能管。否则就是杀身之祸。不要说我们亡国之人,便是秦王这样官家的亲兄弟,如今你看他的下场。甚至卢多逊身为宰相,与此事稍一涉及,便落得全家流放。天威不测,我们只能看天躲雨,不要妄想干涉风雨,投机取巧,否则就是粉身碎骨,懂了吗?”

    钱惟演神情变幻,最终还是答了一声:“是。”

    却说见寇准气得拂袖而去,楚王、元休正走出来,也看到这副场景。

    元休低声同楚王道:“这寇准倒也梗直,竟然当众质问赵老相公。”

    楚王却同他说:“别先评论,在外头要多听,少问,有什么不明白的,回头再问我。”

    元休点了点头,不再说话,及至到了楚王府中,楚王方问他:“今日的朝会,你看到了什么?”

    元休想了想:“安南国的事?”

    楚王点了点头,就将安南国的事与他解说,安南国的事,本不复杂。臣夺君位,分明是大逆不道的行为,若换作其他朝代,只是说也不说,便该出兵征伐。只是大宋开国至今二主,皆是夺了他人孤儿寡母的江山而来,此时接着黎恒的上表,未免尴尬。若是答应,将来怕是各属国效法起来,更添动荡。若是讨伐,只怕反被黎恒反讽回来,甚是两难。黎恒也是拿准这点,这才有此胆子。

    赵普的方案却是不提名分之事,先令黎恒送丁璿母子赴京。若是丁璿母子进京之后,则名分握于朝廷之手,进退自如。若是黎恒不敢送丁璿母子进京,则就不能再向朝廷请封,则一直无法正名分,也让其他属国权臣无法效法。

    元休就听了楚王分析,不由点头,又问党项之事。

    楚王却叹了一声:“党项之事,说起来甚为复杂……”当下就将这事的前因后果,一并详细解说起来。

    却是自唐末以来,秦、陇以北,有银、夏、绥、宥、静五州地,为拓跋氏所据。唐初拓跋赤辞入朝,赐姓李,至唐末,黄巢作乱,僖宗奔蜀,拓跋思恭纠合蕃众,入境讨贼,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,复赐李姓,五代时据境如故。后周世宗显德年中,李彝兴嗣职,受后周封为西平王。本朝太祖初年,李彝兴遣使入贡,太祖授其为太尉。当今皇帝伐北汉时,李彝兴之孙继筠曾遣将李光远、光宪,渡河略太原境,遥作声援。去年李继筠死后,其弟李继捧与李继迁争位。李继捧年纪虽长,但是李继迁为人凶悍,却不认长幼相继的规矩。李继捧虽然继位,但畏惧继迁,于是在五月间入觐上表,自愿献上银、夏、绥、宥四州地,并请求驻京安住。皇帝大喜,遣使至夏州,授李继捧为彰德节度使并迎接继捧及其亲属入京居住。另派都巡检曹光实,前去接收四州。并封李继迁为定难军都知蕃落使,一并入京。

    正当曹光实前去接收银州时,留居银州的李继迁闻宋使到来,诈言乳母病故,出葬郊外,竟与同党数十人,奔入距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之地。李继迁据地而号召党项各族部落,声势渐盛。曹光实率师袭击地斤泽,将斩首五百级,焚烧了近四百余间帐蓬,李继迁大败仓猝遁去,其母与妻子竟不及随奔,均被曹光实拿住,押回夏州。李继迁见势不对,派人上书曹光实,称愿意归降,等曹光实前来接收时,竟中了李继迁的埋伏,全军覆没。李继迁乘势袭据银州,并与四周各大部落结盟,先后连娶各大豪族的女儿,以结亲的方式,势力复日强大。

    边警传达汴京,皇帝便命知秦州田仁朗等,会师往讨。

    说到这里,元休就愤愤道:“既然如此,这田仁朗却甚是不好,既然领了君令,为何三族寨被围攻不去救援,却一味只请求增添兵马,而且又在军中饮酒赌博,怪不得他的部将都要向朝廷上书了。李相真是厚道人,还向父皇求情,真是……”

    楚王却眉头深锁,道:“此事我却是要再向父皇回禀,田仁朗之事,还须从长计议。”

    元休问他:“为什么?”

    楚王道:“正如李相所言,田仁朗素为良将,纵然再不明白事理,也不至于如此作为。且几位老将也不曾斥责田仁朗,问罪田仁郎,竟是父皇自己先拿了主意,我心里有些不安。你也看见了,今日赵老相公不说话,寇准反质问他为何不肯为田仁朗出言。军前换将,是否太过仓促了呢?”

    元休道:“既如此,大哥何不出言?”

    楚王摇头:“朝堂上尽有谋臣良将,你我皇子,年轻识浅,初入朝堂,只宜多听多看,不宜逞强,若是说错话,丢的不止是你我的颜面,更是有损父皇的威望。况此事父皇已经有话,你我身为儿臣,这时候出言,岂不是自寻没趣。”他之得父皇钟爱,却是行事得体,进退有据,若不是秦王之事万不得已,又岂会甘冒天威。正是因为他素日格外懂事,因此据理力争的时候,也才显得有分量。

    元休乖乖点头,就听得兄长又与他分析科举之事:你可记得,前朝一次取中多少,皇伯父时又取中多少?父皇在太平兴国二年取中几人?

    元休一喜,这功课他做过,忙道:“前朝取士少则十余人,多则也就三十余人。皇伯父虽然办得不多,最多一科也就三十余人。父皇,父皇太平兴国二年,一次就录中了——”他扳着指头算了一下,颇吃了一惊:“太平兴国那年,中了五百人!”皇帝自登基以来,就开过那一科,如今是第二次。

    楚王点头,问他:“可想明白了?”

    元休想起那次甚是热闹,皇帝不但亲自录取,而且全体赐宴,还赏官袍,赏每人二十万钱置装与宴,夸耀亲朋。而且细想起来,这拨人也不过几年,多数都提拨了。就再问楚王原委,楚王却只叫他仔细想,自开国初时到如今,朝堂上那些重臣的变化。

    元休细一想,除了国朝初年跟随太祖与当今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将帅们外,文臣一系,大多是跟随前朝后周柴氏的旧臣,后来还有后蜀孟昶时的降臣,还有南唐李煜以及吴越归降时的降臣。

    楚王叹息:“可不正是如此。”他历数着,前朝旧臣,皆出自河洛一带,从龙之功先占了上风。但自从后蜀与南唐及吴越的降臣加入以后,虽然是降臣,但治理经济,管理民政,却是行家里手。因此上初时北人占先,但渐渐就眼见着南人慢慢上来了。而这时候就明显看出朝上北派重臣排挤打压南派臣子的倾向来。

    楚王就道:“这洛、蜀、浙三派,可谓占据本朝文臣大半。他们出身各异,先天抱团,要想治理天下,必须理清这三家的关系……”

    元休抢着道:“而这些人,并不是跟随父皇起家,并没有这份忠诚之心!可是,没有他们,这国家就没办法运转啊!所以父皇要增加科举,这些人就都是由父皇一手提拨,对父皇有忠诚之心!”

    楚王笑着点头,这个弟弟虽然娇惯了些懒散了些,但其实却是诸兄弟中最有灵性的,当下又道:“但你也要看到,天下兵乱百年,到现在还能够参加科举的人,会是什么出身呢?”

    元休想了想,有些明白了:“大多数人,还是与这洛、蜀、浙三地相关的。”

    这也是自然,这些年来王朝变幻,能够活得下来还能读得起书的,自然多多少少,都与这些大族有着些关系,独善其身者反而少。但这是避不开的,重点是,要看君王怎么运用。

    当下两兄弟一教一学,直至华灯初上,元休这才回府。

    刘媪见他回来,服侍着更衣,元休想着一日未见刘娥了,借故要到书房坐会儿。刘媪就道:“天色已晚,也不急在这一时。王爷今日起得早,正应该早些歇息才好。书房在那里,不会跑了的。”

    元休情知刘媪这话语带双关,只得笑了笑,不说了。

    刘媪自刘娥入府以后,没提起过她,她情知那个被韩王带进府来的外来女子有古怪,且以她的精明与权势,打听到刘娥的来历并不奇怪。一个瓦肆中卖唱的女人进了王府,先做绣娘,后做书房侍女,看着势头,必是韩王瞧中了她,要以她为姬妾。小主子长大了,纳个喜欢的姬妾,这种事她这个奴婢管不了,哪怕她是个体面的奴婢,到底也只是个奴婢罢了,身在皇家,知道进退是生存头一条。虽然这女子身份来路上差了些,她也只能旁敲侧击,略加规劝罢了。

    可如今看王爷喜欢那人的样子,有些过了,她不免又还是要再提醒一下,当下笑道:“前儿老奴进宫给德妃请安,德妃说起王爷的事来,说是如今二郎三郎四郎都大了,既出宫开了府,就得有个女主人。且等过了年,就要给几位王爷议亲呢。若有王妃进了宫,老奴也好歇息歇息了。”

    元休一怔,正在端茶喝的手就停了下来。开府后就是逃不开的立刻成亲,这么一件常识他自然是知道的,可他初开府,竟是就忘记了这件事。可是他若是成亲,小娥,小娥怎么办呢?

    他再天真,也不会自以为可以让刘娥作他的王妃,他的王妃只能是帝后自将相之家所择。说自己宁可要一个从瓦肆里出来的小娘子而不要王妃,这样的念头他心里偶尔会闪过,却哪里敢继续想下去。天地君亲,是伦理纲常,他从来不曾有过违拗的念头,连想也没有想过。大哥元佐敢于违抗父亲,凭的也是天地伦常,胜过天子的私心。大义当前,坦坦荡荡。可他,有的只是私欲啊,哪里敢起这样的念头。

    可是天底下身份地位再尊贵的人,也逃不过一个情字,在感情面前,同样患得患失,同样卑微无助,同样恨不得把自己最好的东西都捧给对方,同样一想到对方会伤心难过就会自己心痛如绞。

    他怎么能告诉刘娥,自己要娶另一个女人呢?他要娶御赐指婚的妻子,这是规矩礼法。他想和心爱的人相守不渗杂别人,这是人之天性。没有人敢去违逆那规矩礼法,可同样没有人能够拗转那人之天性。

    他平生都是顺从听话的好孩子,可此时忽然涌起一个极强的念头,他要在王妃进门之前,顺从自己的心意,大胆一次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