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85 为我斩单于-《汉祚高门》
第(1/3)页
时间悄然流逝,殿中始终有悠扬悦耳丝竹之声,倒也不至于冷场。
虽然众人参与的积极性很高,但这也毕竟不是什么士大夫云集的雅集,真正落笔成篇上交作品不过两百多份,其中绝大多数人还是自惭藏拙,不再献丑。
江虨等几人围绕着郭荷端坐,各自案上都堆放着一些时流上缴的作品,各自传看品评,打上一个或优或良的评价。基本上每一份作品都在几个案间流传一遍,最终汇总到郭荷案上,由这位大宗师最终裁决。
一时间众人倒是被这种方式所吸引,心内也隐隐略有所悟,不免便有了更多的想法。
本来就是宴中闲戏的提议,倒也并不过分的严谨庄重,很快结果便出来,并一些优秀的选篇被送到了大将军的案头上。
沈哲子草草翻阅一下,便发现这结果非常有趣。最终被挑选出来的佳篇大多为赋文,相对而言,赋要比诗对个人的文化造诣要求更高,凡能成篇,评价便要高上一筹。其实诗赋词曲包括更及后世的笔记、小说之类,也代表着文化的逐渐普及与开放,不再是少部分人所把持的特权专利。
而这些排名靠前的赋文,主要都是出自馆院学子之手。当然这也并不足说明学子们才具已经远远胜过了在场这些关陇时流,仅仅文辞上的表现,并不足代表一个人才能的全部,而且这些馆院学子们平日便深受考试的折磨,提笔便信手拈来,也实在不值得夸耀。
尽管沈哲子明白这些,但这些馆院学子们的表现也着实让人感到惊讶,特别是主案的郭荷将每一篇诗赋都通读一遍,对于这些馆院学子们的造诣更生惊艳之感。
虽然之前也有一些学子上前问答交流,但在这样的场合言谈难免流于浅表,难得深入。落笔成文,却是一个人更深层次的学问、思想和格局的表露。
这些学子们各自学理造诣未必有多精深,但却能自成章法,于事于物已经有了自己的格局感受,这不免让郭荷大感吃惊。如果说之前表态想要前往河洛游历还不乏应景的客套,那么眼下他是真的萌生出这样一个念头,想要走入天中,看一看行台究竟何种文教手段,竟然能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。
其实将馆院学子们的作品与这些关陇时流们摆在一起评价,本身便不公允。这些学子们年纪虽然不大,但却在天中学府久受熏陶,众多时流高选云集天中,哪怕是一块顽石,长久熏陶也能渐有美器姿态。
而关陇这些时流久生于乱世,更加难享受到成系统的学业教养,即便是杜家这样自有家学渊源的门户,所学也不过只是囿于门户之见,视野要狭隘得多。更不要说还有诸多根本就全无家学传承的豪右人家,能够识文断字,勉强落笔成篇,已经是自学不辍的上进表现了。
这一点沈哲子是深有感受,虽然他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,老爹便吹牛说他家几代治公羊学,还让沈哲子不明觉厉、惊了一惊。之后便也渐渐明白,所谓几代治学,不过是将古籍篇章摆在家里保养,闲暇时念上几句。
他家若真有什么家学传承,不至于沈牧、沈云几人放纵成那种唯得武用的材质。穷得只剩钱,到现在权势滔天,至于真正的底蕴还是浅薄,这就是沈家目下的真实写照。
第(1/3)页